扬州大学:围绕“后勤课堂”构建劳育新生态 - 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
记者 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
“农技实训、家电维修、烹饪制作……”不久前,一门门带着“汗味”的劳动实践课登上了扬州大学“第二课堂”的选课单。劳动与学分挂钩,鼓励学生参与劳作,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还能兑换课程积分?这种“便宜事”不仅吊足了“00后”的胃口,更在第一时间刷爆了教师和家长的朋友圈。
据了解,这类劳动实践课又叫作“后勤课堂”,是该校发挥后勤资源和平台优势,探索劳动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学校以小班授课的形式,首期开设了5类8门课程,每门课程4—8课时不等,内容涵盖种植、厨艺、家政等生活常用劳动类别。
劳育边缘化催生“巨婴”现象
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推进劳动教育?扬州大学副校长洪涛拿着一份调研报告感慨万千。今年10月份,学校后勤保障处针对大学新生做过一次调研分析。数据显示,在刚入学“00后”中,相当部分的新生不会做饭,不少学生来校前从未洗过衣服,相当部分的千禧一代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且局限在简单的内务整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和劳动技能欠缺正成为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
“与劳动素养缺位相对应的,是劳动观上的错位。”负责调研的该校后勤保障处朱春生自身也是一名大学生家长。在他看来,当下年轻人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绝非个案。有的懒惰拖延、自律不足,又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的消费超前、大手大脚,一就业就加入“啃老族”“月光族”;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缺乏创业立业能力……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鄙视普通劳动者的潜意识。
“大部分‘00后’在家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巨婴’。”该校电能学院的学生家长张海狠心逼着自己的孩子在开学前端了两个月的盘子。开学后,又在第一时间为孩子报名参加“后勤课堂”。在他看来,不苛求现在的学生像以前一样劳动,但劳动实践的理念和机会,作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与提供。
劳动激发育才和育人“同频共振”
劳动教育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但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高校作为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培养的最后阶段,更需要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上用力,补齐劳育缺失的短板。
为此,早在5年前,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就开始有意识地发挥后勤阵地的资源优势,主动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中,积极探索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新模式。该校后勤保障处的王恩军是“后勤课堂”坚定的推动者。他介绍说,5年来,累计开设了厨艺、园艺、种植等各种小而精的劳动教学公益课程400余课时,累计6000余人次师生受益。
编辑: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
审核: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