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学校,还需要鲁迅吗? -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登录
记者 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
最近几年,关于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否应该选入鲁迅作品不断引发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不合适,主要原因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人们心中会萦绕一个疑问:今天的学校,还需要鲁迅吗?
12月3日,一年一度的鲁迅文化论坛举行,按照惯例,分论坛由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一所高校共同主办,今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聚焦的主题是“经典鲁迅与当下教育”。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出席了论坛。
12月3日,“经典鲁迅与当下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北师大鲁迅研究中心同时揭牌成立。
“今天的人以背叛传统来指责鲁迅的语文创造,恰恰暴露了对这一问题的肤浅和偏向。我们既没有理解现代语文创造的甘苦,又陷入了文言与白话、传统与现代这种粗糙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当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注意到,有人专门写文章为鲁迅纠错,也有人借国学复兴,认为鲁迅的思想追求和语文创造是背叛传统,甚至以他为否定和破坏文化传统的典型。
李怡用两个例子反驳。一是1923年,《时事新报·学灯》杂志上有篇文章,呼吁将《呐喊》编入中小学课本,理由是鲁迅的文字与当时的文字不一样,从中读出了令人欣赏的传统的古雅之风。二是1935年,北师大学者李长之研究发现,鲁迅在其杂文中对转折词有着出神入化的使用,加深了对规范汉语的精密表达。
“一个读出了传统,一个读出了现代,说明了什么?这恰恰说明鲁迅语文的丰富性。鲁迅的写作同时包含了多种语文资源,在努力探索一种能够最大程度传达现代人思想感情的语言方式。”李怡说。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随口举了几个鲁迅作品中的例子,她认为,鲁迅的文字像钉子一样“钉”在我们记忆深处,某一天你的脑子里会突然蹦出他的一段话。在这样的语言里,你会发现,鲁迅是一个不献媚读者的作家,有时反而会冒犯你,甚至让你耿耿于怀。这些拗口的话里,有其修辞,但仅仅看到修辞是不够的,他把一个人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全部凝聚其中,因其敏感、反抗性让读者感受到语言表达带来的能量。
张莉称,鲁迅的语言是有“硬骨头”的,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探底汉语言的深度,探底汉语言深处的能量,他无以归类,他的语言正是因为不光滑,所以才能穿过尘埃、穿林过海,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生长,这就是语言的能量。
那当下学校在鲁迅作品的学习上是不是也存在不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林分份说,一直以来,在学校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中小学,鲁迅的文章都面临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处境,甚至在中学生中一度流行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是因为什么?因为不理解。即使在大学里,对于鲁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接受度也不高。
编辑: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登录
审核: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